2017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聯合印發(fā)《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方案》,正式啟動全國整治工作;9月,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聯合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該項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全國掀起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熱潮。
一、普洱茶“致癌”引爭議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的文章引發(fā)消費者對普洱茶的關注和擔憂。文章認為普洱茶中有各種霉菌,其中存在對人體有害的黃曲霉毒素。隨后,多位業(yè)內專家針對該事件予以辟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所長陳宗懋:普洱茶中黃曲霉毒素風險可控,消費者可以放心飲用。在極端保守的假設下(假設我國所有人群都是普洱茶高消費人群,且飲用的普洱茶都被黃曲霉毒素高度污染,浸出率極高),1000萬人中只有3.2萬人可能被誘發(fā)癌癥,可以說,飲用普洱茶發(fā)生黃曲霉毒素引發(fā)癌癥的風險極低。建議普洱茶生產經營企業(yè)強化風險管理,科學倉儲;消費者選購普洱茶時,要多看一看、聞一聞,如果紙包上有水漬,茶餅明顯發(fā)霉(比如起白霜、有霉點)或味道不好時就不要購買。
學術探討不應聳人聽聞,而是應保持嚴謹態(tài)度,對有爭議信息的發(fā)布應有基本的學術界共識,避免造成社會恐慌。
二、法國奶粉疑似感染沙門氏菌
法國衛(wèi)生部于2017年12月2日發(fā)布公告,因疑似感染沙門氏菌,有關部門緊急召回由法國乳品巨頭蘭特黎斯(LACTALIS)集團生產的12批嬰幼兒配方乳粉(1段),召回范圍包括法國、英國、中國、巴基斯坦、蘇丹等國家和地區(qū),該事件引起社會廣泛熱議。據了解,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已暫停蘭特黎斯旗下喜麗雅的在華注冊資質。目前,該事件仍在持續(xù)發(fā)酵中。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陳穎:沙門氏菌是全球范圍內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種動物感染。一般來講,食物中沙門氏菌量達到105~108CFU/克(菌落形成單位)時才會引起中毒。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FAO/WHO)資料顯示,在按照良好生產操作規(guī)范生產的奶粉中,可監(jiān)測到的沙門氏菌微乎其微。因此,奶粉生產企業(yè)必須強化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嚴格按照限量標準和生產操作規(guī)范生產,降低沙門氏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風險。
同時,應健全完善我國食品召回制度及相關的法律體系,并形成食品召回的有力監(jiān)督機制,使食品召回更具有可操作性與可執(zhí)行性。此外,還應通過電視、廣播和新媒體等途徑加強對奶粉沖調人員和嬰幼兒喂食人員的培訓與教育,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三、中式咸魚陷“致癌”風波
2017年10月,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官方網站發(fā)布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列表。其中,中式咸魚位列1類致癌物清單中。名單一經發(fā)布,引發(fā)社會廣泛傳播,人們將廣東和廣西地區(qū)鼻咽癌高發(fā)與該地區(qū)人群長期食用中式咸魚“畫上等號”。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致癌物等級”與致癌風險大小無關,1類致癌物只是表明有充足的基于人群流行病學證據或足夠的機制性證據,但證據強度和致癌能力不存在必然聯系。而且癌癥誘發(fā)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就鼻咽癌而言,特定人群如廣東、廣西人因遺傳因素對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4型)具有易感性,也是鼻咽癌高發(fā)的重要原因。
對于咸魚、燒烤、檳榔等1類致癌物,應采取少食用原則,提倡食用新鮮的魚及豆制品,且要明白消費、合理烹飪。
四、無礬油條鋁超標引關注
2017年12月,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官網發(fā)布消息稱,在對上海市油條展開的抽檢中,發(fā)現成山路一家“網紅”餐飲店油條鋁超標9倍。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表示:無礬油條不等于無鋁油條。《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規(guī)定,含鋁食品添加劑(硫酸鋁鉀或硫酸鋁銨,又名鉀明礬、銨明礬)可以在油條等油炸面制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但要求鋁的殘留量≤100毫克/千克(干樣品,以鋁計)。只要按照國家標準添加,不會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建議相關部門加強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幫助公眾正確認識膳食中鋁的攝入風險,通過平衡膳食控制含鋁食品的過量攝入。